曝光:奥巴马给女儿立下的家规
新浪 2009-01-25 22:48:59
几天前宣誓就职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开创了新的美国和世界历史。但奥巴马的母亲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教育者。奥巴马的母亲突破种族偏见嫁给黑人,在于奥巴马的父亲离婚后依然胸怀宽阔,为其父亲树立良好形象,并让奥巴马从小接受精英而多元化的教育,这些非常难得。
我记得在翻译《我父亲的梦想—奥巴马回忆录》一书的过程中有些很难忘的细节。比如奥巴马小时候六岁跟随母亲去印尼以后,由于母亲没有钱送他去国际学校,只好就送他去了普通当地的印尼学校,而这些学校使用当地语言教学。尽管如此,奥巴马母亲却深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她加倍努力自己亲自辅导奥巴马的教育。
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她都会在凌晨四点叫奥巴马起床,然后教他三个小时的英文,然后奥巴马再去学校接受当地教育,妈妈还要去上班。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教育自己的儿子三个小时,一周连续五天,这需要怎样的毅力和付出?并且他的母亲对他的寄望很高,从小教导奥巴马做人要诚恳、坦率、有主见。奥巴马的自信、魄力和拉近不同人群的能力,以及面对强势女性能处之泰然的特点,无一不反映了母亲的影响力。他们母子俩虽然长时间远隔重洋,但始终关系密切。
奥巴马后来在写给自己两个女儿的信中提到母亲对他的教育:“这正是我在你们这年纪时,外婆想要教我的功课,她把独立宣言开头几行念给我听,告诉我有一些男女为了争取平等挺身而出游行抗议,因为他们认为两个世纪前白纸黑字写下来的这些句子,不应只是空话。她让我了解到,美国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我们可以不断让它变得更好,而让它更好的未竞任务,就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奥巴马的母亲把独立宣言念给奥巴马听,从小对他进行自由、民主和美国精神的教育,并且从小给他灌输了“领导国家”的理念,她对奥巴马说:“你不能像那些只顾享乐的人一样,总是坐等着机会送上门来。”正因为懂得抓住机会,才使得奥巴马总是能在机会面前抢先一步。这种对高层次理想的培养更是极难见到,当然也就造就了非同寻常的未来总统。
这种严格要求的教育方式也被奥巴马运用到教育自己的两个女儿,奥巴马在给10岁的马莉娅和7岁的萨莎写的信中敦促女儿在看到错误事物要挺身而出矫正,并努力工作让其它人也能获得“你们所拥有的机会”,他希望她们能成为有同情心和有责任感的女性,以助建造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世界。
奥巴马给她们设立以下家规:1.不准出现以下行为:抱怨、哭闹、争辩、纠缠和恶意嘲笑。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给自己冲麦片或倒牛奶,自己叠被子,自己上闹钟等等。3.如果干家务,每星期能从爸爸那里领得1美元零用钱。4.要求两个孩子安排充实课余生活:马莉娅跳舞、排戏、弹钢琴、打网球、玩橄榄球;萨莎练体操、弹钢琴、打网球、跳踢踏舞。
成功的家庭教育应是,家长注重锻炼孩子独立的生活能力,可以宠爱,但不应溺爱。要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要求一致,持之以恒。奥巴马要求孩子自己整理床铺,自设闹钟,自己起床穿衣服,干家务等,能锻炼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制力、坚韧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孩子也应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就能逐步形成劳动的习惯。
除了很好的家教之外,奥巴马成长的过程中书籍对他的影响很大。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读本科和研究生,这两所大学都是美国最顶尖的大学。我女儿现在上哥伦比亚大学一年级,她告诉我学校的图书馆是奥巴马当年在哥伦比亚读书时花时间最多的地方,常常一呆就是一整天,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书籍是奥巴马最好的伴侣和朋友。现在网上最流行的一张奥巴马照片就是他在哈佛读书是手捧一本书的照片。读书的好习惯和博览群书性格帮助造就了奥巴马的成长与成功。
在战后美国历届总统中,奥巴马可能是最爱读书的,而且读书的也的确很多。从他自传广博的知识和优雅流畅的语言中我们能猜想他的阅读是非常丰富的。美国媒体也认为,他是美国很长时间以来难得一见的“有文化的总统”。他在自传中提到,每次遇到问题时,他都会找来相关的书阅读,希望从书中得到些启示。奥巴马认为塑造他人生、最感动的书是《圣经》。还有莎士比亚的悲剧,不管《哈姆莱特》还是《李尔王》,每一部悲剧都那么丰富。你可以一年读一次,每年都读,年年有新意,年年都有你不曾留意的东西,书里有对人性两难境遇的洞察,非常有力。
我在翻译过他的自传《来自父亲的梦想—奥巴马回忆录》后发现,奥巴马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著名文学学者李欧梵在给我翻这本书的台湾版序中说:“即使奥巴马选不上总统,他也有足够资格成为一名作家。”并称赞该书是“富于文学性的大手笔”。从回忆父亲到回忆自己的幼年经历,从因身份焦虑而堕落到回到非洲寻求来自父亲的梦想,青年奥巴马的人生围绕寻求非同寻常的种族身份而展开,并被附上了找寻梦想的内涵。这样很符合政治家自传要达到宣传自己的“政治正确”的目标。当然,奥巴马又是那么诚恳地展现了他的意图,自传结构被安排得精巧别致。其中的对话和细节如同小说般生动精彩,遣词造句也凸现了英语的晓畅优美。奥巴马善于用细腻的文字氛围和诚恳的姿态带领读者去探究他最初的“政治缘起”。就这一点,奥巴马不当政治家也是个优秀的作家。于是我想到,听奥巴马的竞选成功演讲时那些让人记忆深刻的句子,我相信他的演讲稿多数是他亲自写就,因为它们的风格、遣词造句与他这本自传的语言都是一致的晓畅优雅。
奥巴马的文学修养是很高的,他还喜欢一些文学性极高一般人很少涉猎的著作。奥巴马在当选总统后曾与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通过电话。他在电话中谈了对阿根廷的了解:“大学时曾认真看过博尔赫斯和科塔萨尔的小说,因此非常了解。”
奥巴马提到的博尔赫斯(1899-1986)是阿根廷著名作家,在阿根廷文坛享有很高的地位。他有英国血统,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他的小说常带异国情调背景,荒诞离奇,充满幻想,构思奇特,有神秘色彩。科塔萨尔(1914-1984)少年时在瑞士和西班牙生活过,在阿根廷读完大学后便到乡村中学任教,是个大器晚成的作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1963年发表的《跳房子游戏》,被誉为“拉丁美洲的《尤利西斯》”。小说的主人公是位知识分子,为追求人生的真谛到了巴黎,却发现自己与其格格不入,失望之余不得不舍弃爱情与友谊,又回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媒体得知奥巴马读过博尔赫斯和科塔萨尔的小说,还是很感兴奋:“很了解这两位作家的美国总统不多。”其实这两位作家在纯文学圈享有极高声誉,但因为对读者的阅读品位要求较高很少有普通读者喜欢,比如博尔赫斯是作家们喜欢的作家,奥巴马却是另类。
很多人都相信,只要了解奥巴马在读什么书,就能多少猜测到他正在思考什么问题,他会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美国《纽约时报》去年11月3日曾有一篇报道说,奥巴马在读《幽灵战争:中央情报局、阿富汗和本·拉丹秘史》。这本书的作者是《华盛顿邮报》前总编史蒂夫·科尔。当时,有人猜测奥巴马可能对抓捕本·拉丹很关注,但这本书中的内容远不止这些。
读完《幽灵战争》之后,奥巴马又读了杰弗里·萨克斯的《共同财富》(Common Wealth)。杰弗里·萨克斯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早在1990年代初期就已成名,与劳伦斯·萨默斯和保罗·克鲁格曼并称美国经济学界“三才俊”。近年来,萨克斯一直致力于研究人口、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全球性问题。奥巴马可能是想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启示,看看美国政府应该如何解决地球变暖和第三世界援助问题。
奥巴马他最爱读《圣经》外第二喜欢的书呢?有人说就是多丽丝·古德温写的《对手团队:亚伯拉罕·林肯的政治天才》。这本书很详细地介绍了林肯内阁的内情,有人望文生义,说奥巴马在选择内阁人选方面,效仿林肯,让白宫内布满了在政治上相互竞争的对手。奥巴马爱读有关林肯的书,是很自然的。除了本书外,还有人看到,去年11月中旬时,奥巴马拿着卡普兰的《林肯传》一书。
奥巴马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读过美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史密斯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他也读过新闻记者乔纳森·艾尔特的《决定性瞬间:罗斯福的一百天和希望的胜利》。在美国,有关罗斯福总统的书数以百计,这两本书据说是诸多罗斯福传记中较好的。据说,奥巴马还读过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拉里·巴特尔斯的《不平等的民主:新镀金时代的政治经济》。这本书阐述了为何民主党执政时期,美国经济会更繁荣些。奥巴马已经明确提出,他将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来应对危机,振兴美国经济。在这方面,他应当是从罗斯福总统那里得到了启示。
在外交问题领域,奥巴马阅读了美国时事周刊《新闻周刊》国际版总编法里德·扎卡里亚撰写的《后美国世界》。这本书论述了中国和俄罗斯等“其他地区”的崛起,强调美国应该发挥以“软实力”为中心的领导力。
奥巴马今天当选美国总统成功,与他有一个很好的母亲,很好的家教传统和他爱好博览群书是密不可分的,且不管奥巴马未来的政治主张如何,单就其家庭教育、他母亲的育儿方式和他博览群书的习惯来说,是值得我们欣赏或予以借鉴的。
2009年1月26日月曜日
2008年9月25日木曜日
华人在海外:孩子考不上哈佛怎么办?
http://www.bcbay.com/forum/bay/bbsviewer.php?trd_id=215314
华人在海外:孩子考不上哈佛怎么办?
送交者: 4518 2008月09月17日20:28:32 于 [Bay客论坛] 发送悄悄话
几年前的一个周末,我照常去中文学校。因为有点事,稍稍晚了一点到。结果发现,往日热热闹闹的家长休息室竟没有见到几个人,我便问一位在看小婴儿的女士:“人那里去了?”。她说:“都在下面教室听讲座呢!”。我这才想起来,今天有一个关于如何教育孩子上名牌大学的讲座。请来了刚刚考上哈佛,耶鲁和其它名牌大学的中国学生和家长们来谈经验体会。反正也找不到人聊天,我便想下去看看。一到下面,好家伙,从来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的讲座教室忽然爆满,连门口也挤满了人。里面人山人海,不少家长还带着自己的孩子前来听讲座,想必是想让孩子也熏陶熏陶。我赶紧退了出来,回到上面清静去了。碰上一位正匆匆往讲座教室赶的家长问:“你怎么不听了?”。我说:“我现在想听的是‘孩子考不上哈佛怎么办?’的讲座”。
中国人普遍对孩子有非常高的期待。而且在这方面态度又是如此高度统一。这才有了中国人都会住在好学区,送孩子学琴,学画,学游泳,学凡是对考大学有好处的东西。最近国内电视连续剧中的有这样的台词:“孩子上不上好的小学,就上不了好的中学。上不了好的中学,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孩子的一辈子就毁了”。这反应了大部分中国家长们的想法。所以中国父母从孩子一生下,有的甚至在孩子尚未生下之前就开始操心孩子的教育。一直到孩子考上大学。所以国内过去盛行少年班,今日畅销。每年高考,考的不单是学生,那位考生的家长少操了心?考场边上,等在外面的家长比里面的考生还要紧张。孩子考上了,当家长的比孩子还要高兴。考不上,但家长的比孩子可能还失望。
受儒家影响,中国很早就有“读书做官”的传统思想。隋朝以后实行的科举制度,更将“学而优则士”系统化,制度化了。一千多年来,中国读书人就在那八股文中沉浮,挣扎。年轻人面前就一条路:扎进那故纸堆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直到西方列强的火炮惊醒了国人的“之夫者也”呻吟,人们才发现不读八股的西方人竟比我们强大很多。于是我们废除科举,学西方科学。但是沉积在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却并没有完全从人们心中消亡。中国的教育一直是应试教育。统编教材,统一高考,唯分数论是中国的特色。我们是在用学八股的办法来学科学。“新东方”将美国的托福,GRE 考题研究得透透的,使不少中国学生考出美国人想都不敢想的分数。但能力却与分数差得太远。美国人不懂,怎么中国人这么会考试?这千年的科举考试磨出来的功夫,攻下托福,GRE来还不轻而易举,小菜一碟吗。
中国的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盼女成凤的盼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在美国的中国家长也是这样。美国学校对作业相对要求少,上大学也比中国容易。但中国家长们的要求也就水涨船高了。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不考上名牌大学就是失败。在外面就没有面子。可是世界上只有一所哈佛。长春藤也只占全美上千所大学的极少数。绝大多数孩子是进不了哈佛和长春藤的。虽然中国孩子进名牌大学的比例比其它族裔要高,但大多数中国孩子还是不可能进哈佛,耶鲁等名牌学校的。所以大部分人更需要听的是“如果你的孩子考不进名牌学校怎么办?”讲座。
我们到底想要给孩子什么?钱,名声?还是幸福?有报道说,最近的一次关于“你感到有多么幸福?”的全球调查结果显示,非洲的阿尔及利亚人觉得自己最幸福,墨西哥人第二,美国人排在十几位。没见中国的排名。可能不是没有中国的数据,就是名次太靠后。阿尔及利亚人幸不幸福我不知道,可墨西哥人我们经常见到。没有身份,没有钱的那些乡巴佬式的墨西哥人?比美国人还感到幸福?没有搞错吧?不过我在Milwaukee的一位朋友,她在一家中国食品店做了很多年的会计。在她店里有不少墨西哥人。她是这样评价他们的:“别看他们很穷,可一天到晚总是笑眯眯的,乐哈哈的。有时给他们炒个蛋炒饭吃,他们象过节一样的高兴。倒是来买菜的很多中国人,西装革履的,钱也挣得不少,可老是愁眉苦脸,心事重重的样子。”墨西哥很穷,比中国穷。在墨西哥的墨西哥人应该比在美国的墨西哥人还要差,不然他们不会冒险到美国来。在美国的墨西哥人很多没有身份,没有学历,只能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接受别人不可能接受的低工资,学历都没有,更谈不上名牌大学了。他们却比美国人感觉幸福。可见幸不幸福是自己的感受,与名利和金钱无关。
当然你可以说墨西哥人不思进取,安贫守旧。我们中国人肯定是不会去学墨西哥人的。如果混成那样的中国人肯定会觉得脸面全无了,那还谈得上幸福感。我们的幸福感依赖别人对我们的羡慕。我们骨子里有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潜意思。总想要子女考上好大学,我们自己脸上也有光。有时我们想让孩子进某某大学或学某某专业,潜意思可能那是过去我们自己的理想,由于文化革命和其它什么原因被耽误了,想让我们的孩子实现我们未成实现的理想。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是中国人的根深蒂固的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的表现。上名牌大学是不是孩子们的理想不知道,但肯定是中国家长们的理想。
孩子不努力,我们要鞭策,要敦促。但鼓励孩子的目的不是非要孩子进名牌大学,“考不上名牌大学就没有前途了”告诉孩子的信息是:“考上了名牌大学,你就是人上人;考不上名牌,你就会是人下人。”如果孩子真这么想,当他们考不上好大学,他们就会非常沮丧,对前途悲观失望。如果人对自己,对未来没有信心,那他就可能真的完了。中国常常有孩子考大学考得不好而自杀或精神失常的。因为他们的压力太大了。父母本身很怕孩子考不好大学,就不可能教育孩子如何正确面对考不上好大学的挫折。我们是否可以学学墨西哥人,将幸福期望值放低些,如超过期望值,就会更高兴。适当的阿Q精神是有好处的。非要Top 10才觉得幸福?即使你是Top 10, 如果其它不是Top 10 的人都感到绝望。你如果生活在这么一个99%的人都不幸福的社会,你会感到幸福?这点上美国人比我们做得好。他们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只要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就行。所以如果美国孩子考上没有名气的大学,那他们也会高高兴兴的去。家长也轻松,做自己喜欢的,玩自己喜欢的。据说美国三分之二的百万富翁只有学士或高中学历。他们没有上好大学或干脆没有上过大学,为什么还可以成功呢?因为他们可能从来就没有一定要上名牌大学的想法,上不上大学,他们都是信心十足,对前途充满希望,他们从来就没有放弃。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给儿孙做马牛”。孩子的压力来自父母。少给孩子压力,孩子轻松,我们也轻松。培养一些爱好,做些自己过去想做而没有时间或经济能力限制没能做的事。不要将把孩子送上名牌大学作为自己唯一的爱好和理想。告诉孩子,你考上名牌大学,很好。考不上名牌,也可以上别的学校,只要努力,做你爱做的事,你仍然会幸福,可能还会更幸福。
通向哈佛的路又窄又小,拥挤不堪。不过通向幸福的路并不一定非要从哈佛校园穿过。
华人家庭喜欢攀比,好面子,这是通病。 /无内容 - 5428 09/19/08 (18)
I agree~~~ /无内容 - lixiao 09/19/08 (13)
当父母的为儿子前途耗费精力,情理之中!~~~~~~~有何不妥?! /无内容 - 鱼儿 09/19/08 (21)
有点傻 - Josh 09/23/08 (4)
very good /无内容 - Josh 09/23/08 (0)
送交者: 4518 2008月09月17日20:28:32 于 [Bay客论坛] 发送悄悄话
几年前的一个周末,我照常去中文学校。因为有点事,稍稍晚了一点到。结果发现,往日热热闹闹的家长休息室竟没有见到几个人,我便问一位在看小婴儿的女士:“人那里去了?”。她说:“都在下面教室听讲座呢!”。我这才想起来,今天有一个关于如何教育孩子上名牌大学的讲座。请来了刚刚考上哈佛,耶鲁和其它名牌大学的中国学生和家长们来谈经验体会。反正也找不到人聊天,我便想下去看看。一到下面,好家伙,从来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的讲座教室忽然爆满,连门口也挤满了人。里面人山人海,不少家长还带着自己的孩子前来听讲座,想必是想让孩子也熏陶熏陶。我赶紧退了出来,回到上面清静去了。碰上一位正匆匆往讲座教室赶的家长问:“你怎么不听了?”。我说:“我现在想听的是‘孩子考不上哈佛怎么办?’的讲座”。
中国人普遍对孩子有非常高的期待。而且在这方面态度又是如此高度统一。这才有了中国人都会住在好学区,送孩子学琴,学画,学游泳,学凡是对考大学有好处的东西。最近国内电视连续剧中的有这样的台词:“孩子上不上好的小学,就上不了好的中学。上不了好的中学,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孩子的一辈子就毁了”。这反应了大部分中国家长们的想法。所以中国父母从孩子一生下,有的甚至在孩子尚未生下之前就开始操心孩子的教育。一直到孩子考上大学。所以国内过去盛行少年班,今日畅销。每年高考,考的不单是学生,那位考生的家长少操了心?考场边上,等在外面的家长比里面的考生还要紧张。孩子考上了,当家长的比孩子还要高兴。考不上,但家长的比孩子可能还失望。
受儒家影响,中国很早就有“读书做官”的传统思想。隋朝以后实行的科举制度,更将“学而优则士”系统化,制度化了。一千多年来,中国读书人就在那八股文中沉浮,挣扎。年轻人面前就一条路:扎进那故纸堆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直到西方列强的火炮惊醒了国人的“之夫者也”呻吟,人们才发现不读八股的西方人竟比我们强大很多。于是我们废除科举,学西方科学。但是沉积在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却并没有完全从人们心中消亡。中国的教育一直是应试教育。统编教材,统一高考,唯分数论是中国的特色。我们是在用学八股的办法来学科学。“新东方”将美国的托福,GRE 考题研究得透透的,使不少中国学生考出美国人想都不敢想的分数。但能力却与分数差得太远。美国人不懂,怎么中国人这么会考试?这千年的科举考试磨出来的功夫,攻下托福,GRE来还不轻而易举,小菜一碟吗。
中国的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盼女成凤的盼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在美国的中国家长也是这样。美国学校对作业相对要求少,上大学也比中国容易。但中国家长们的要求也就水涨船高了。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不考上名牌大学就是失败。在外面就没有面子。可是世界上只有一所哈佛。长春藤也只占全美上千所大学的极少数。绝大多数孩子是进不了哈佛和长春藤的。虽然中国孩子进名牌大学的比例比其它族裔要高,但大多数中国孩子还是不可能进哈佛,耶鲁等名牌学校的。所以大部分人更需要听的是“如果你的孩子考不进名牌学校怎么办?”讲座。
我们到底想要给孩子什么?钱,名声?还是幸福?有报道说,最近的一次关于“你感到有多么幸福?”的全球调查结果显示,非洲的阿尔及利亚人觉得自己最幸福,墨西哥人第二,美国人排在十几位。没见中国的排名。可能不是没有中国的数据,就是名次太靠后。阿尔及利亚人幸不幸福我不知道,可墨西哥人我们经常见到。没有身份,没有钱的那些乡巴佬式的墨西哥人?比美国人还感到幸福?没有搞错吧?不过我在Milwaukee的一位朋友,她在一家中国食品店做了很多年的会计。在她店里有不少墨西哥人。她是这样评价他们的:“别看他们很穷,可一天到晚总是笑眯眯的,乐哈哈的。有时给他们炒个蛋炒饭吃,他们象过节一样的高兴。倒是来买菜的很多中国人,西装革履的,钱也挣得不少,可老是愁眉苦脸,心事重重的样子。”墨西哥很穷,比中国穷。在墨西哥的墨西哥人应该比在美国的墨西哥人还要差,不然他们不会冒险到美国来。在美国的墨西哥人很多没有身份,没有学历,只能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接受别人不可能接受的低工资,学历都没有,更谈不上名牌大学了。他们却比美国人感觉幸福。可见幸不幸福是自己的感受,与名利和金钱无关。
当然你可以说墨西哥人不思进取,安贫守旧。我们中国人肯定是不会去学墨西哥人的。如果混成那样的中国人肯定会觉得脸面全无了,那还谈得上幸福感。我们的幸福感依赖别人对我们的羡慕。我们骨子里有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潜意思。总想要子女考上好大学,我们自己脸上也有光。有时我们想让孩子进某某大学或学某某专业,潜意思可能那是过去我们自己的理想,由于文化革命和其它什么原因被耽误了,想让我们的孩子实现我们未成实现的理想。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是中国人的根深蒂固的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的表现。上名牌大学是不是孩子们的理想不知道,但肯定是中国家长们的理想。
孩子不努力,我们要鞭策,要敦促。但鼓励孩子的目的不是非要孩子进名牌大学,“考不上名牌大学就没有前途了”告诉孩子的信息是:“考上了名牌大学,你就是人上人;考不上名牌,你就会是人下人。”如果孩子真这么想,当他们考不上好大学,他们就会非常沮丧,对前途悲观失望。如果人对自己,对未来没有信心,那他就可能真的完了。中国常常有孩子考大学考得不好而自杀或精神失常的。因为他们的压力太大了。父母本身很怕孩子考不好大学,就不可能教育孩子如何正确面对考不上好大学的挫折。我们是否可以学学墨西哥人,将幸福期望值放低些,如超过期望值,就会更高兴。适当的阿Q精神是有好处的。非要Top 10才觉得幸福?即使你是Top 10, 如果其它不是Top 10 的人都感到绝望。你如果生活在这么一个99%的人都不幸福的社会,你会感到幸福?这点上美国人比我们做得好。他们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只要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就行。所以如果美国孩子考上没有名气的大学,那他们也会高高兴兴的去。家长也轻松,做自己喜欢的,玩自己喜欢的。据说美国三分之二的百万富翁只有学士或高中学历。他们没有上好大学或干脆没有上过大学,为什么还可以成功呢?因为他们可能从来就没有一定要上名牌大学的想法,上不上大学,他们都是信心十足,对前途充满希望,他们从来就没有放弃。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给儿孙做马牛”。孩子的压力来自父母。少给孩子压力,孩子轻松,我们也轻松。培养一些爱好,做些自己过去想做而没有时间或经济能力限制没能做的事。不要将把孩子送上名牌大学作为自己唯一的爱好和理想。告诉孩子,你考上名牌大学,很好。考不上名牌,也可以上别的学校,只要努力,做你爱做的事,你仍然会幸福,可能还会更幸福。
通向哈佛的路又窄又小,拥挤不堪。不过通向幸福的路并不一定非要从哈佛校园穿过。
华人家庭喜欢攀比,好面子,这是通病。 /无内容 - 5428 09/19/08 (18)
I agree~~~ /无内容 - lixiao 09/19/08 (13)
当父母的为儿子前途耗费精力,情理之中!~~~~~~~有何不妥?! /无内容 - 鱼儿 09/19/08 (21)
有点傻 - Josh 09/23/08 (4)
very good /无内容 - Josh 09/23/08 (0)
华人在海外:孩子考不上哈佛怎么办?
送交者: 4518 2008月09月17日20:28:32 于 [Bay客论坛] 发送悄悄话
几年前的一个周末,我照常去中文学校。因为有点事,稍稍晚了一点到。结果发现,往日热热闹闹的家长休息室竟没有见到几个人,我便问一位在看小婴儿的女士:“人那里去了?”。她说:“都在下面教室听讲座呢!”。我这才想起来,今天有一个关于如何教育孩子上名牌大学的讲座。请来了刚刚考上哈佛,耶鲁和其它名牌大学的中国学生和家长们来谈经验体会。反正也找不到人聊天,我便想下去看看。一到下面,好家伙,从来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的讲座教室忽然爆满,连门口也挤满了人。里面人山人海,不少家长还带着自己的孩子前来听讲座,想必是想让孩子也熏陶熏陶。我赶紧退了出来,回到上面清静去了。碰上一位正匆匆往讲座教室赶的家长问:“你怎么不听了?”。我说:“我现在想听的是‘孩子考不上哈佛怎么办?’的讲座”。
中国人普遍对孩子有非常高的期待。而且在这方面态度又是如此高度统一。这才有了中国人都会住在好学区,送孩子学琴,学画,学游泳,学凡是对考大学有好处的东西。最近国内电视连续剧中的有这样的台词:“孩子上不上好的小学,就上不了好的中学。上不了好的中学,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孩子的一辈子就毁了”。这反应了大部分中国家长们的想法。所以中国父母从孩子一生下,有的甚至在孩子尚未生下之前就开始操心孩子的教育。一直到孩子考上大学。所以国内过去盛行少年班,今日畅销。每年高考,考的不单是学生,那位考生的家长少操了心?考场边上,等在外面的家长比里面的考生还要紧张。孩子考上了,当家长的比孩子还要高兴。考不上,但家长的比孩子可能还失望。
受儒家影响,中国很早就有“读书做官”的传统思想。隋朝以后实行的科举制度,更将“学而优则士”系统化,制度化了。一千多年来,中国读书人就在那八股文中沉浮,挣扎。年轻人面前就一条路:扎进那故纸堆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直到西方列强的火炮惊醒了国人的“之夫者也”呻吟,人们才发现不读八股的西方人竟比我们强大很多。于是我们废除科举,学西方科学。但是沉积在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却并没有完全从人们心中消亡。中国的教育一直是应试教育。统编教材,统一高考,唯分数论是中国的特色。我们是在用学八股的办法来学科学。“新东方”将美国的托福,GRE 考题研究得透透的,使不少中国学生考出美国人想都不敢想的分数。但能力却与分数差得太远。美国人不懂,怎么中国人这么会考试?这千年的科举考试磨出来的功夫,攻下托福,GRE来还不轻而易举,小菜一碟吗。
中国的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盼女成凤的盼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在美国的中国家长也是这样。美国学校对作业相对要求少,上大学也比中国容易。但中国家长们的要求也就水涨船高了。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不考上名牌大学就是失败。在外面就没有面子。可是世界上只有一所哈佛。长春藤也只占全美上千所大学的极少数。绝大多数孩子是进不了哈佛和长春藤的。虽然中国孩子进名牌大学的比例比其它族裔要高,但大多数中国孩子还是不可能进哈佛,耶鲁等名牌学校的。所以大部分人更需要听的是“如果你的孩子考不进名牌学校怎么办?”讲座。
我们到底想要给孩子什么?钱,名声?还是幸福?有报道说,最近的一次关于“你感到有多么幸福?”的全球调查结果显示,非洲的阿尔及利亚人觉得自己最幸福,墨西哥人第二,美国人排在十几位。没见中国的排名。可能不是没有中国的数据,就是名次太靠后。阿尔及利亚人幸不幸福我不知道,可墨西哥人我们经常见到。没有身份,没有钱的那些乡巴佬式的墨西哥人?比美国人还感到幸福?没有搞错吧?不过我在Milwaukee的一位朋友,她在一家中国食品店做了很多年的会计。在她店里有不少墨西哥人。她是这样评价他们的:“别看他们很穷,可一天到晚总是笑眯眯的,乐哈哈的。有时给他们炒个蛋炒饭吃,他们象过节一样的高兴。倒是来买菜的很多中国人,西装革履的,钱也挣得不少,可老是愁眉苦脸,心事重重的样子。”墨西哥很穷,比中国穷。在墨西哥的墨西哥人应该比在美国的墨西哥人还要差,不然他们不会冒险到美国来。在美国的墨西哥人很多没有身份,没有学历,只能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接受别人不可能接受的低工资,学历都没有,更谈不上名牌大学了。他们却比美国人感觉幸福。可见幸不幸福是自己的感受,与名利和金钱无关。
当然你可以说墨西哥人不思进取,安贫守旧。我们中国人肯定是不会去学墨西哥人的。如果混成那样的中国人肯定会觉得脸面全无了,那还谈得上幸福感。我们的幸福感依赖别人对我们的羡慕。我们骨子里有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潜意思。总想要子女考上好大学,我们自己脸上也有光。有时我们想让孩子进某某大学或学某某专业,潜意思可能那是过去我们自己的理想,由于文化革命和其它什么原因被耽误了,想让我们的孩子实现我们未成实现的理想。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是中国人的根深蒂固的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的表现。上名牌大学是不是孩子们的理想不知道,但肯定是中国家长们的理想。
孩子不努力,我们要鞭策,要敦促。但鼓励孩子的目的不是非要孩子进名牌大学,“考不上名牌大学就没有前途了”告诉孩子的信息是:“考上了名牌大学,你就是人上人;考不上名牌,你就会是人下人。”如果孩子真这么想,当他们考不上好大学,他们就会非常沮丧,对前途悲观失望。如果人对自己,对未来没有信心,那他就可能真的完了。中国常常有孩子考大学考得不好而自杀或精神失常的。因为他们的压力太大了。父母本身很怕孩子考不好大学,就不可能教育孩子如何正确面对考不上好大学的挫折。我们是否可以学学墨西哥人,将幸福期望值放低些,如超过期望值,就会更高兴。适当的阿Q精神是有好处的。非要Top 10才觉得幸福?即使你是Top 10, 如果其它不是Top 10 的人都感到绝望。你如果生活在这么一个99%的人都不幸福的社会,你会感到幸福?这点上美国人比我们做得好。他们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只要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就行。所以如果美国孩子考上没有名气的大学,那他们也会高高兴兴的去。家长也轻松,做自己喜欢的,玩自己喜欢的。据说美国三分之二的百万富翁只有学士或高中学历。他们没有上好大学或干脆没有上过大学,为什么还可以成功呢?因为他们可能从来就没有一定要上名牌大学的想法,上不上大学,他们都是信心十足,对前途充满希望,他们从来就没有放弃。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给儿孙做马牛”。孩子的压力来自父母。少给孩子压力,孩子轻松,我们也轻松。培养一些爱好,做些自己过去想做而没有时间或经济能力限制没能做的事。不要将把孩子送上名牌大学作为自己唯一的爱好和理想。告诉孩子,你考上名牌大学,很好。考不上名牌,也可以上别的学校,只要努力,做你爱做的事,你仍然会幸福,可能还会更幸福。
通向哈佛的路又窄又小,拥挤不堪。不过通向幸福的路并不一定非要从哈佛校园穿过。
华人家庭喜欢攀比,好面子,这是通病。 /无内容 - 5428 09/19/08 (18)
I agree~~~ /无内容 - lixiao 09/19/08 (13)
当父母的为儿子前途耗费精力,情理之中!~~~~~~~有何不妥?! /无内容 - 鱼儿 09/19/08 (21)
有点傻 - Josh 09/23/08 (4)
very good /无内容 - Josh 09/23/08 (0)
送交者: 4518 2008月09月17日20:28:32 于 [Bay客论坛] 发送悄悄话
几年前的一个周末,我照常去中文学校。因为有点事,稍稍晚了一点到。结果发现,往日热热闹闹的家长休息室竟没有见到几个人,我便问一位在看小婴儿的女士:“人那里去了?”。她说:“都在下面教室听讲座呢!”。我这才想起来,今天有一个关于如何教育孩子上名牌大学的讲座。请来了刚刚考上哈佛,耶鲁和其它名牌大学的中国学生和家长们来谈经验体会。反正也找不到人聊天,我便想下去看看。一到下面,好家伙,从来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的讲座教室忽然爆满,连门口也挤满了人。里面人山人海,不少家长还带着自己的孩子前来听讲座,想必是想让孩子也熏陶熏陶。我赶紧退了出来,回到上面清静去了。碰上一位正匆匆往讲座教室赶的家长问:“你怎么不听了?”。我说:“我现在想听的是‘孩子考不上哈佛怎么办?’的讲座”。
中国人普遍对孩子有非常高的期待。而且在这方面态度又是如此高度统一。这才有了中国人都会住在好学区,送孩子学琴,学画,学游泳,学凡是对考大学有好处的东西。最近国内电视连续剧中的有这样的台词:“孩子上不上好的小学,就上不了好的中学。上不了好的中学,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孩子的一辈子就毁了”。这反应了大部分中国家长们的想法。所以中国父母从孩子一生下,有的甚至在孩子尚未生下之前就开始操心孩子的教育。一直到孩子考上大学。所以国内过去盛行少年班,今日畅销。每年高考,考的不单是学生,那位考生的家长少操了心?考场边上,等在外面的家长比里面的考生还要紧张。孩子考上了,当家长的比孩子还要高兴。考不上,但家长的比孩子可能还失望。
受儒家影响,中国很早就有“读书做官”的传统思想。隋朝以后实行的科举制度,更将“学而优则士”系统化,制度化了。一千多年来,中国读书人就在那八股文中沉浮,挣扎。年轻人面前就一条路:扎进那故纸堆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直到西方列强的火炮惊醒了国人的“之夫者也”呻吟,人们才发现不读八股的西方人竟比我们强大很多。于是我们废除科举,学西方科学。但是沉积在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却并没有完全从人们心中消亡。中国的教育一直是应试教育。统编教材,统一高考,唯分数论是中国的特色。我们是在用学八股的办法来学科学。“新东方”将美国的托福,GRE 考题研究得透透的,使不少中国学生考出美国人想都不敢想的分数。但能力却与分数差得太远。美国人不懂,怎么中国人这么会考试?这千年的科举考试磨出来的功夫,攻下托福,GRE来还不轻而易举,小菜一碟吗。
中国的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盼女成凤的盼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在美国的中国家长也是这样。美国学校对作业相对要求少,上大学也比中国容易。但中国家长们的要求也就水涨船高了。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不考上名牌大学就是失败。在外面就没有面子。可是世界上只有一所哈佛。长春藤也只占全美上千所大学的极少数。绝大多数孩子是进不了哈佛和长春藤的。虽然中国孩子进名牌大学的比例比其它族裔要高,但大多数中国孩子还是不可能进哈佛,耶鲁等名牌学校的。所以大部分人更需要听的是“如果你的孩子考不进名牌学校怎么办?”讲座。
我们到底想要给孩子什么?钱,名声?还是幸福?有报道说,最近的一次关于“你感到有多么幸福?”的全球调查结果显示,非洲的阿尔及利亚人觉得自己最幸福,墨西哥人第二,美国人排在十几位。没见中国的排名。可能不是没有中国的数据,就是名次太靠后。阿尔及利亚人幸不幸福我不知道,可墨西哥人我们经常见到。没有身份,没有钱的那些乡巴佬式的墨西哥人?比美国人还感到幸福?没有搞错吧?不过我在Milwaukee的一位朋友,她在一家中国食品店做了很多年的会计。在她店里有不少墨西哥人。她是这样评价他们的:“别看他们很穷,可一天到晚总是笑眯眯的,乐哈哈的。有时给他们炒个蛋炒饭吃,他们象过节一样的高兴。倒是来买菜的很多中国人,西装革履的,钱也挣得不少,可老是愁眉苦脸,心事重重的样子。”墨西哥很穷,比中国穷。在墨西哥的墨西哥人应该比在美国的墨西哥人还要差,不然他们不会冒险到美国来。在美国的墨西哥人很多没有身份,没有学历,只能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接受别人不可能接受的低工资,学历都没有,更谈不上名牌大学了。他们却比美国人感觉幸福。可见幸不幸福是自己的感受,与名利和金钱无关。
当然你可以说墨西哥人不思进取,安贫守旧。我们中国人肯定是不会去学墨西哥人的。如果混成那样的中国人肯定会觉得脸面全无了,那还谈得上幸福感。我们的幸福感依赖别人对我们的羡慕。我们骨子里有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潜意思。总想要子女考上好大学,我们自己脸上也有光。有时我们想让孩子进某某大学或学某某专业,潜意思可能那是过去我们自己的理想,由于文化革命和其它什么原因被耽误了,想让我们的孩子实现我们未成实现的理想。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是中国人的根深蒂固的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的表现。上名牌大学是不是孩子们的理想不知道,但肯定是中国家长们的理想。
孩子不努力,我们要鞭策,要敦促。但鼓励孩子的目的不是非要孩子进名牌大学,“考不上名牌大学就没有前途了”告诉孩子的信息是:“考上了名牌大学,你就是人上人;考不上名牌,你就会是人下人。”如果孩子真这么想,当他们考不上好大学,他们就会非常沮丧,对前途悲观失望。如果人对自己,对未来没有信心,那他就可能真的完了。中国常常有孩子考大学考得不好而自杀或精神失常的。因为他们的压力太大了。父母本身很怕孩子考不好大学,就不可能教育孩子如何正确面对考不上好大学的挫折。我们是否可以学学墨西哥人,将幸福期望值放低些,如超过期望值,就会更高兴。适当的阿Q精神是有好处的。非要Top 10才觉得幸福?即使你是Top 10, 如果其它不是Top 10 的人都感到绝望。你如果生活在这么一个99%的人都不幸福的社会,你会感到幸福?这点上美国人比我们做得好。他们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只要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就行。所以如果美国孩子考上没有名气的大学,那他们也会高高兴兴的去。家长也轻松,做自己喜欢的,玩自己喜欢的。据说美国三分之二的百万富翁只有学士或高中学历。他们没有上好大学或干脆没有上过大学,为什么还可以成功呢?因为他们可能从来就没有一定要上名牌大学的想法,上不上大学,他们都是信心十足,对前途充满希望,他们从来就没有放弃。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给儿孙做马牛”。孩子的压力来自父母。少给孩子压力,孩子轻松,我们也轻松。培养一些爱好,做些自己过去想做而没有时间或经济能力限制没能做的事。不要将把孩子送上名牌大学作为自己唯一的爱好和理想。告诉孩子,你考上名牌大学,很好。考不上名牌,也可以上别的学校,只要努力,做你爱做的事,你仍然会幸福,可能还会更幸福。
通向哈佛的路又窄又小,拥挤不堪。不过通向幸福的路并不一定非要从哈佛校园穿过。
华人家庭喜欢攀比,好面子,这是通病。 /无内容 - 5428 09/19/08 (18)
I agree~~~ /无内容 - lixiao 09/19/08 (13)
当父母的为儿子前途耗费精力,情理之中!~~~~~~~有何不妥?! /无内容 - 鱼儿 09/19/08 (21)
有点傻 - Josh 09/23/08 (4)
very good /无内容 - Josh 09/23/08 (0)
登録:
投稿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