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揭秘:中国家长为什么要送孩子出国留学?
新华社 2009-07-12 00:05:00
又是一年的高考结束了,在众多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能否被心仪的中国国内大学录取而寝食不安时,有不少家长另辟蹊径,为送孩子出国留学忙碌着。他们为什么要送孩子出国留学?
在一家媒体工作的黄女士几年前就把17岁的女儿送到纽西兰读书。当时她女儿的理科成绩不好,英语和语文学得还挺好,加上女儿从小胆子小、独立能力差,黄女士希望女儿出国好好学学英语,也锻炼锻炼。
女儿出国时毕竟年龄小,缺乏自控意识,在国外受其他同学影响经常出去玩,耽误了学习。黄女士特地飞到纽西兰与女儿长谈了一次,女儿后来终于完成了学业。现在,她女儿已回国作了一名翻译,因为英语好,又能吃苦,单位领导对其很满意。黄女士对记者说,总的来看,出国留学利大于弊,但考虑到孩子的自控能力,她认为孩子最好在中国国内读完本科后再出国留学。
与黄女士的观点不同,李华先生的女儿尽管才上高二,但他已决定不让女儿参加明年的高考,今年就送女儿到国外留学。
对于中国国内教育有所研究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女儿明年如果参加高考也能考上一般的高校,但在他看来,中国国内除了北大、清华等少数一流高校外,其他高校的教学品质和教育水准在国际上排名一般都不是很好。女儿如果上不了国内一流大学,还不如送她到国外就读。
李先生认为,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精通外语、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他女儿这一代人的成长目标。孩子出国留学后能把外语关过了,在国外接触到的多元文化将使她视野更开阔,这些都有利于她以后的发展,也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做好准备。“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后的孩子没有留学背景的,很难在社会竞争中立于有利位置。”李先生说。
除了上述原因,经济条件也是家长们考虑的重要因素。刘全先生的孩子8月即将赴美国留学。刘先生说:“在美国读大学四年的全部费用需要七八十万元,虽然花费不菲,但在教育上投资是值得的。我和妻子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我们前些年有一些积蓄,加上近几年人民币升值,送孩子出国留学还可以承受。”
2009年7月12日日曜日
北京“小升初”:父母为孩子上学不惜离婚
北京“小升初”:父母为孩子上学不惜离婚
中国广播网 2009-06-22 17:28:17
2009 年的“小升初”,也就是小学升初中的招生分配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升初入学应该遵循“免试、就近”原则。而事实上,由于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差异仍然存在,为了上到更好的学校,小升初还是被一些学生和家长称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推出“小升初”现状调查:
清晨6点40分,11岁的男孩孙宁远就要起床了。10分钟之内完成洗脸刷牙、换衣服和吃早饭,然后坐公交车去学校。在北京,他是众多小学五年级普通学生中的一个。孙宁远说,在学校比较轻松,但更多繁重的学习在课余时间等着他们,一直到深夜。
孙宁远: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2年了,将近2年,都是上完学就去继续上培训班,而且就是还得喝一大壶咖啡才能提神,要不然就是太劳累,就困了。
作为重点中学的敲门砖,各种艺术特长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等成为不少学生的无奈的选择,然而在众多学生的竞争下,奥数题也越来越难,晚上回家途中,孙宁远和母亲聊了起来。
孙宁远:很难的奥数题,真的能难倒我那家教老师。孙母:家教老师都不会啊?孙宁远:对。孙母:他可是数学博士啊。孙宁远:嗯。他说“让我先想想”,然后他就过了15分钟,一步一步地推,终于推出来了。推出来之后我发现他都写满了一张A4纸。
孙宁远的父亲每天跟小升初的家长在网上交流经验。面对孩子的辛苦,他除了心疼,更有无奈。
孙父:我们属于那种家长不牛的,那我们只能逼孩子了呗。逼孩子变成所谓的稍微牛点的,能够看看有没有机会有一张门票。有这张门票,我们好能去一个稍微好一点的学校。你就不得不适应它,所以就越学越苦了。
然而,要得到一张进入重点中学的门票,孩子的这些劳累还远远不够。北京的学生家长王女士刚刚把户口从石景山区转到了教育资源更好的西城区,为的是能够通过就近入学政策,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众多迁入的家庭抬高了重点中学周边的房价,王女士的一位朋友更是不惜暂时离婚。
王女士:因为如果在母亲户口这边,孩子的学校可能稍微好一些,如果在父亲户口这边呢,这个学校就相对来讲次一些,所以这种情况,父母就办了离婚,这样孩子也就选择了她应该是讲理想的学校。听了以后反正觉得,挺不是滋味吧。
如果仅仅通过自身下苦功、想办法就能进入重点中学,情况也许能简单不少。事实上很多家长发现,早在全市按规定进行的统一派位分配之前,各种推优生、特长生、共建生……已经让很多重点中学的名额接近满员。不过,有人给出了另一条路:北京市重点中学,T大学附中培训部的老师告诉记者,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班考试,挤进名校。这位老师坦言,即便需要交上几万元不等的培训费,也已经算是大大的幸运。
T大学附中培训部负责人:交三万能让你上,您那真是福气了。对这些进来的孩子来说,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不是三好生,没有推荐的机会,又不甘心到差学校。交一万五到一个好的学校算什么啊?要不你上私立学校你试试去,私立学校才交多少钱啊,可那学校能跟这比吗?比不了。就这么回事。
而记者暗访到的一家教育中心更是号称,能够准确地打听到R大学附中(市重点)入学考试的内部消息。
记者:考试的一些信息,考啥。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对,具体考什么范围,考什么东西我们知道。会告诉你这种类型、这个题目怎么出,会在哪一块出。我们会告诉你。记者:也是学校的老师跟你们说的吗?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对,我们都是通过老师渠道了解的。
就这样,为了上更好的中学,有更好的未来,孩子失去了原本应该轻松快乐的童年,家长花费了时间、精力和金钱,而获得利益的,是各种名目的培训机构和中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范围里,在教育公平的精神下,这样的现象,还在继续。
中国广播网 2009-06-22 17:28:17
2009 年的“小升初”,也就是小学升初中的招生分配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升初入学应该遵循“免试、就近”原则。而事实上,由于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差异仍然存在,为了上到更好的学校,小升初还是被一些学生和家长称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推出“小升初”现状调查:
清晨6点40分,11岁的男孩孙宁远就要起床了。10分钟之内完成洗脸刷牙、换衣服和吃早饭,然后坐公交车去学校。在北京,他是众多小学五年级普通学生中的一个。孙宁远说,在学校比较轻松,但更多繁重的学习在课余时间等着他们,一直到深夜。
孙宁远: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2年了,将近2年,都是上完学就去继续上培训班,而且就是还得喝一大壶咖啡才能提神,要不然就是太劳累,就困了。
作为重点中学的敲门砖,各种艺术特长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等成为不少学生的无奈的选择,然而在众多学生的竞争下,奥数题也越来越难,晚上回家途中,孙宁远和母亲聊了起来。
孙宁远:很难的奥数题,真的能难倒我那家教老师。孙母:家教老师都不会啊?孙宁远:对。孙母:他可是数学博士啊。孙宁远:嗯。他说“让我先想想”,然后他就过了15分钟,一步一步地推,终于推出来了。推出来之后我发现他都写满了一张A4纸。
孙宁远的父亲每天跟小升初的家长在网上交流经验。面对孩子的辛苦,他除了心疼,更有无奈。
孙父:我们属于那种家长不牛的,那我们只能逼孩子了呗。逼孩子变成所谓的稍微牛点的,能够看看有没有机会有一张门票。有这张门票,我们好能去一个稍微好一点的学校。你就不得不适应它,所以就越学越苦了。
然而,要得到一张进入重点中学的门票,孩子的这些劳累还远远不够。北京的学生家长王女士刚刚把户口从石景山区转到了教育资源更好的西城区,为的是能够通过就近入学政策,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众多迁入的家庭抬高了重点中学周边的房价,王女士的一位朋友更是不惜暂时离婚。
王女士:因为如果在母亲户口这边,孩子的学校可能稍微好一些,如果在父亲户口这边呢,这个学校就相对来讲次一些,所以这种情况,父母就办了离婚,这样孩子也就选择了她应该是讲理想的学校。听了以后反正觉得,挺不是滋味吧。
如果仅仅通过自身下苦功、想办法就能进入重点中学,情况也许能简单不少。事实上很多家长发现,早在全市按规定进行的统一派位分配之前,各种推优生、特长生、共建生……已经让很多重点中学的名额接近满员。不过,有人给出了另一条路:北京市重点中学,T大学附中培训部的老师告诉记者,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班考试,挤进名校。这位老师坦言,即便需要交上几万元不等的培训费,也已经算是大大的幸运。
T大学附中培训部负责人:交三万能让你上,您那真是福气了。对这些进来的孩子来说,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不是三好生,没有推荐的机会,又不甘心到差学校。交一万五到一个好的学校算什么啊?要不你上私立学校你试试去,私立学校才交多少钱啊,可那学校能跟这比吗?比不了。就这么回事。
而记者暗访到的一家教育中心更是号称,能够准确地打听到R大学附中(市重点)入学考试的内部消息。
记者:考试的一些信息,考啥。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对,具体考什么范围,考什么东西我们知道。会告诉你这种类型、这个题目怎么出,会在哪一块出。我们会告诉你。记者:也是学校的老师跟你们说的吗?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对,我们都是通过老师渠道了解的。
就这样,为了上更好的中学,有更好的未来,孩子失去了原本应该轻松快乐的童年,家长花费了时间、精力和金钱,而获得利益的,是各种名目的培训机构和中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范围里,在教育公平的精神下,这样的现象,还在继续。
登録:
投稿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