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揭秘:多少“秘密小组”为毛泽东服务 | |
peter | |
毛泽东在世时,一直是反对特权的。他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执政党。毛泽东也是从不讲特殊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国家最穷困的那些日子里,他的女儿李敏、李讷都与全国人民一样,吃不饱肚子,这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那么,都有些什么样的“特殊”且“秘密”的小组呢? 首先当然是“医疗小组”,这是应该的。 因为主席一生操劳国是,晚年疾病缠身,成立医疗小组,为他解除病痛,这合乎天理人情。毛泽东的医疗小组及其成员多有变动,前后两次成立过医疗小组。 据毛泽东的保健护士长吴旭君的回忆,两次医疗组成立的时间是:第一次“1971年—1972年,也就是尼克松访华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第二次是1974 年到毛泽东逝世。第一次的医疗组,组长是李志绥,副组长是徐涛、卞志强、胡旭东。组员有吴洁、周光裕、高日新、吴阶平、尚德延、徐荫祥等。第二次医疗组的 成立,具体时间是1974年的6月中旬。谁是组长的问题,因为李志绥出版了《毛泽东的保健医生》一书,且书中多有杜撰,以林克、徐涛、吴旭君三人为名义出 版的《历史的真相》组织了参加过毛泽东医疗小组的多位专家回忆,确认李志绥不是第二次组的组长。但是组长是谁,至今没有答案。但组员中还是有李志绥,其他 专家有王新德、方圻、陶寿淇、高日新、陶桓乐等。据回忆结论,总负责人是陶桓乐。 毛泽东的医疗小组为毛泽东服务着,一直到毛泽东逝世才解散。 与之相同情况的另一个组是毛泽东的“大字本”组。 所谓“大字本”组,就是将毛泽东要看的书,特别注释后,排成“大号字”的编辑出版组。这个组成立于1972年秋,第一次开始注释毛泽东所要求看的古籍是《晋书》中的《谢安传》、《谢玄传》、《桓伊传》、《刘牢之传》,准确时间是1972年10月1日。 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是复旦大学的历史系、中文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教授与专家。他们是王守稼、许道勋、董进泉、吴干兑、刘修明、谭其骧、杨 宽、邹逸麟、王文楚、王运熙、顾易生、章培恒等等。当然,这个小组里的成员不是太固定的,以专长而定,或进入全部注释工作,或进入擅长科目。 这种注释出版的大字本,每次只印15本。后来,毛泽东发现这15本有被他人阅读,就改成只印5本了,成为了只为毛泽东个人阅读的专有读物。随着 毛泽东的白内障病的加重,大字本印刷成了“三十六磅特大号”了。而当时并没有这种字体,字模是由当时在上海澳门路的中华印刷厂特地为毛泽东翻制的。 这种取烟方式一直坚持了很多年。但这样取烟,毕竟不是很方便。发生在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让中央笼罩了一层紧张气氛。其间,毛泽东身 边的各项事务防范更加严格,有关人员做事比平时更趋谨慎。由是反思到毛泽东所抽雪茄烟一事,万一有人捣乱,后果不堪想像,毕竟从什邡来的烟经手太多、运转 时间长,这些都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于是,在“九.一三事件”过后不久,从什邡取烟的工作暂告一段落。毛泽东不得不重新抽起了“中华”牌来。但抽贯了什邡 雪茄了,不免有些挂欠。于是,中办准备派人学习制烟技术,直接为毛泽东服务。经过认真权衡,最终也选定了人选,他们是中央办公厅的孟景云、北京烟厂的孙正 兴两名干部以及从烟厂抽来的两名老工人。他们去什邡学习,但学了好长时间,实在是太难了,学不会。做出的烟也没有那种味道。为此,北京市委召开会议,会上 有人提议:“请四川师傅来北京做烟。”决定下来后,甑选工作在什邡烟厂严格且秘密地进行着,最后选中了黄炳福、姜跃秀、刘宗贵、范国荣等几位厂里的技术骨 干。于是,研制小组成立了,研制小组的名义是“一三二小组”。时间是1972年的3月。几位四川师傅都举家迁至首都北京,为了保密,选择了僻静的南长街八 十号作为生产场地,这是一个相对很隐密的地方,既方便,又安全。当时北京市公安局提出了“三保”要求,即“保安全、保质量、保数量”。 |
2009年2月13日金曜日
(图文)揭秘:多少“秘密小组”为毛泽东服务
登録:
コメントの投稿 (Atom)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